秀吉統一前夕,尚有兩位強而有力的一門眾──弟弟秀長與養子秀次以及千利休作為政權的核心。
這時豐臣政權尚且運作得當,但早在小田原征伐期間,秀長病倒不起,隔年病逝,秀長時常擔任外地大名與秀吉的溝通橋梁,因此影響甚鉅。
而千利休(千宗易)也因不明原因,可能是介入秀長死後的政治鬥爭而遭到秀吉的處刑。兩位核心的身亡使豐臣政權由秀吉與養子秀次二人共同分享。
千利休(千宗易 1522~1591)
起初由於秀吉遲遲沒有親生兒子,雙方尚且相處愉快,秀吉雖然早就把關白之為讓給秀次,但是實際上兩人都有權力,因此可以說是二元政治。
直到西元一五九三年(文祿二年) 秀吉的兒子鶴松(日後的秀賴)誕生,於是漸漸被秀吉疏遠。秀吉以前田利家為仲介,企圖緩和雙方關係,待秀賴成年後成為秀次的繼承者。
但實際上秀次早已不是過去的唯一繼承人選,或許是如此,秀次才決定在西元一五九五年(文祿四年)自盡。
由於秀次事件的影響,秀吉處分大批與秀次有關連的大名、武將等人物(包含家眷)。
豐臣秀賴(1593~1615)
秀次的死導致豐臣政權的核心僅剩下秀吉一人,但秀吉的身體狀況逐日惡化,
身旁缺乏一門眾,因此只得將權力釋放,逐漸建構出「五大老」、「五奉行」、「三中老」的體制。(關於實際作用與分配圖表請參見拙作《淺談日本戰國 》)
發表聯合政令,嚴禁私自婚姻、締結聯盟、出現紛爭時等待裁決、禁止酗酒鬧事鬥毆等,後續再追加幾條法令。
無論如何,到秀吉晚年才首次頒布政令,用意是維護秀賴的地位與統治,但是誰又能保證秀吉死後不會變卦呢?
西元一五九八年(慶長三年),秀吉病逝,甫建構的政治體系,很快的就遭受挑戰,文祿、慶長之役所帶來的結果又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呢?
請參見下一篇 日本戰國通史(十二)-關原之戰與戰後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