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政令與朝鮮征伐
在統一的初期,各地因秀吉的政令而有所反彈。尤其是檢地令的執行,所謂檢地令,由石田三成主持,全國統一的方法來執行,整理以前複雜的土地擁有權,更新土地制度。
在這種狀況下,每片土地、每個大名所要繳納的稅收等全部都一清二楚,攤在陽光下。
石田三成(1560~1600)
之所以為何要大規模的檢地?是統一後才開始檢地嗎?
其實早在本能寺之變後,秀吉崛起時就派遣官員檢地,直到小田原城陷落後,檢地持續的進行著。
秀吉有著遠大的目標,在西元一五九一年(天正十九年)即下令肥前國名護屋一帶建設城池,以及提供大規模房舍,以「假道入唐」(唐,即代指中國)為名義,致函朝鮮國王宣祖李昖,表示將於次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要求請予協助。
在宣布征朝之前,豐臣秀吉因多年無子,將關白之位傳給養子豐臣秀次,自任太閣(類似攝政、太上皇)。
秀吉得以專心於征伐朝鮮的軍事行動上。與朝鮮書信往來,要求朝鮮作「征明嚮導」作為征明先驅,身為中間人、又長年與朝鮮貿易維生的對馬宗氏自然反對這種作為。
由於天高皇帝遠,對馬宗氏經常更動文書內的文字,這種行為在日後的征朝戰役中也能看到,畢竟古代書信往來時間甚久。
對馬宗氏當主-宗義智(1568~1615)
朝鮮與對馬宗氏混水摸魚,終於引起秀吉的不耐煩,於西元一五九二年(文祿元年)向關白秀次發布號令:徵集人力,如流亡者斬,參與徵集人力的鄉村則補充人力耕作。
因而組織二十萬左右龐大的部隊前往朝鮮,以西國大名為主力,東國大名多半待命於名護屋城。
以對馬宗氏家督宗義調的養子宗義智與小西行長作為先鋒,打開了文祿慶長之役(明朝稱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的第一槍,朝鮮黨爭不斷,東人黨與西人黨相鬥。
在西人黨失勢後,東人黨又分裂為南人黨與北人黨,朝政烏煙瘴氣。
小西行長(1555~1600)
因此日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充分的實施「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的作戰計畫,一路上打的朝鮮軍是節節敗退,
甚至在彈琴台一戰中將原先抗擊北方女真族的精銳消耗殆盡,連克漢城、平壤,甚至俘虜朝鮮王子臨海君與順和君。
朝鮮國王宣祖李昖直奔鴨綠江,向明朝請求內附,明朝不答應但是同意派遣軍隊支援。
明朝的介入,使原本佔優勢的日軍不再像當初一樣勢如破竹。
在海上,朝鮮名將李舜臣的出現,切斷了來自海上的補給。
李舜臣(1545~1598)
海上補給的不順,陸上則因為缺糧,強征朝鮮人民的糧食,陸續引起反抗,多次侵擾日軍的陸上補給線。
日軍選擇逐步退卻、集中過去分散的兵力,導致日本與朝鮮、明朝間都無法完全壓制對方,雙方有意和談。
終於在西元一五九三年(文祿二年),日方使者小西行長與明朝使者沈惟敬和談,雙方魚目混珠。
在秀吉以勝利者的姿態,以為明朝答應所有條件(包含貿易重開、商船與官船互市、明神宗的女兒嫁給後陽城天皇為妃等)後,下令大部分征朝的大名回歸。
西元一五九六年(慶長元年)明使來大坂城表示明朝答應策封秀吉為日本國王,
雙方不對等的消息也致使慶長之役(丁酉再亂)的爆發,朝鮮面對日本的進犯早有準備,立刻通知明軍入朝對抗日軍。日軍堅守他們在濱海區域的城池(倭城)。
來島通總(1561~1597,圖為《鳴梁:怒海交鋒》劇照)
在海上,名將李舜臣慘遭罷黜,元均無力對抗日軍而陣亡,好不容易組織的朝鮮水軍幾乎全軍覆沒。
朝鮮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舜臣,首先於鳴梁海峽一帶擊潰日軍,甚至擊斃水軍大名來島通總。
西元一五九八年(慶長三年)豐臣秀吉去世,「五大老」下令撤軍,
明朝水師陳璘、副總兵鄧子龍與李舜臣在露梁擊潰日軍,但是李、鄧二人戰死。
這場文祿慶長之役結束後,一切回歸戰前的版圖,日本各大名並沒有獲得多少封賞,甚至損兵折將,也埋下日後政局再度變化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