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先我們先定義日本戰國時代。

什麼是日本戰國?

簡單的來說,在這段時間內日本內部群雄林立,不聽從中央(天皇與幕府)號令,時常暴發互相混戰、私鬥的情形,積弱不振的中央與逐步興起的地方勢力使得日本陷入分裂的局面。

直到新的勢力興起並且以軍事實力或是外交手段使得各勢力臣服才使日本戰國時代終結。

此辭彙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條中出現的「天下戰國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

20300543386468143919002898820_s.gif

日本戰國分國圖

學歷史的當然必須要了解時間範圍,以下歸納為數種說法

舊說如下:
1.1467(應仁之亂)-1600(關原之戰結束)
2.1467(應仁之亂)-1603(江戶幕府成立)
3.1467(應仁之亂)-1615(豐臣家滅亡)

 

新說如下:

1493(明應政變)~1590(後北條降伏)

關於明應政變,之後會有小專題說明這場政變,簡而言之即是首次由下屬發起的室町幕府將軍廢立事件,幕府的威信由名存實亡到完全喪失的轉捩點。

實權完全由管領(細川氏)所掌握,幕府淪為與朝廷類似的功能。

01200000029288134399690625487.jpg

 

前情提要結束後,直接切入主題-日本戰國的早期

西元1467年爆發應仁之亂前,日本政局早已逐漸步入分崩離析的局面,內有關東的古河公方(公方,為統治者,到後期成為在地實質的統治者)與足利幕府對抗、政治刺殺等,外有地方爆發的一揆(有共同之義,大致等同起義),兩種因素使得足利幕府無法控制,試圖中央集權的目標一直無法實現。更在西元1441年將軍遭到赤松氏刺殺,山名氏參與討伐赤松氏的行動,因功使得山名氏一舉成為西國的大勢力,而山名氏的崛起使幕府的最高行政官之一的細川氏試圖對抗。透過一連串的繼承問題與山名氏打對台,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長子足利義尚誕生後引發繼承之爭,原定的繼承人足利義視因八代將軍義政生下嗣子-義尚,造成繼承權問題。各地諸侯紛紛投入山名氏或是細川氏的陣營,從兩家之爭演化成兩大勢力的鬥爭,在西元1467年爆發應仁之亂。

 

東軍 細川氏聯軍(足利義視-八代將軍之弟) vs 西軍 山名氏聯軍(足利義尚-八代將軍之子)

3044395a47793030.jpg

應仁之亂勢力分布圖

戰事初期,東軍略佔優勢,但隨著中國地方西部(本州島的西部)的諸侯-大內政弘援助西軍後,情勢轉變,戰局陷入僵持不下的局面。

隨著雙方領導相繼去世與將軍人選定下後,在西元1477年雙方和解,結束應仁之亂。

在這段時間內,京都破敗、地方原本的諸侯遭下屬透過軍事或政治手段(有點類似政變),替換領導者,稱為下克上。中央部分,天皇的權力依舊低落,將軍的權力下滑十分嚴重,論為各勢力的工具,實權遭到下屬篡奪。

至此,舊勢力的沒落(公家與名門),取而代之的是國人(地方豪族)或是有力大臣。

下載.jpg

八代將軍-足利義政

 

與應仁之亂同時期,在東國爆發耗時更長的享德之亂,堀越公方與鎌倉公方之間爆發衝突,連帶底下武士互相對抗,逐漸擴大至關東全境,

另外,關東地區在享德之亂前早已爆發戰亂。

 

此後,將軍的詔令僅是諸侯們奪權的工具,實際上幾乎無人聽從將軍的號令。

各地諸侯的興起與私鬥,而明應之變的爆發,將軍的廢立事件更使幕府威信盡失。

Sengoku_period_1500.png

在下克上的風潮中,

下載 (1).jpg

伊勢宗瑞(北條早雲)

明應之變時,關東地區的伊勢宗瑞(日後的北條早雲)對抗足利茶茶丸,後者因殺害家內重臣失去支持,使伊勢宗瑞得以獲得其領地,並用計智取小田原城,做為日後北條氏的根據地。

 

200px-Amago_Tsunehisa.JPG

尼子經久

大致同一時期,中國地方的尼子經久無視將軍號令,拒絕上繳稅收,遭到幕府號召附近諸侯討伐,兵敗後倖存,並且日後奪回居城-月山富田城,並且平定附近的勢力。

(但關於這些紀載確實不明確,有待日後研究更新)

 

250px-Motonari_Mouri02.jpg

毛利元就

鄰近尼子氏與大內氏的強大,使居於中間的安藝豪族-毛利元就試圖尋求生存之道,先臣服於尼子氏,並且擊潰安藝最大的勢力-武田氏(不是武田信玄那一隻),獲得存續後,由於尼子氏介入毛利政爭,在了結政爭後,毛利元就轉投大內氏,並將其長子送至大內家成為人質。

 

46536_6.jpg

齋藤道三

美濃國也有很大的變動,原本的領導-土岐氏遭到重臣-長井規秀的驅逐,後者自立,繼承齋藤氏(齋藤道三)。

至於中央則爆發了慘絕人寰的悲劇,而地方上又有更多的新勢力崛起,舊勢力凋零,詳細內容請待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AllenLinHi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