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
2017年七月,筆者遠赴台東實習旅遊之際,利用一次空檔在書店中發現了《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記得大一時曾以本能寺之變為主題作報告,當初單純羅列各種坊間說法,並沒有深入分析,認定這次事件原因始終無解,確實毫無史學素養。也因此在購入此書後,利用晚上閒暇時間大致翻閱,以當時的視野,我只專注於作者胡煒權老師分析的原因,此後就不太翻閱此書了。那麼,相隔接近兩年再度深入閱讀,筆者從中看見了什麼?
【目次】
第一部 明智光秀傳── 忠與叛之間
第一章 明智光秀的實像
第二章 明智光秀的前半生之謎
第三章 織田軍大將.明智光秀
第四章 明智光秀與織田信長
第五章 光秀的末路
第二部 本能寺之變考疑
第一章 本能寺之變之諸說
第二章 陰謀論的虛實
第三章 替天行道說──為救世之大義?
第四章 本能寺之變之我見
摘要
本書從本能寺之變的主角──明智光秀的背景談起,在長良川一役中,齋藤父子相爭,義龍獲勝,道三身亡,而明智家族因支持道三而遭前者攻滅,光秀倖免逃出成為浪人,在這之後並無史料紀載,直到成為越前朝倉氏的家臣,後來因故轉投幕府麾下,為幕府效力(有出仕幕府重臣細川藤孝的紀載),並且開始與當時攻克美濃齋藤氏的織田信長會面(永祿十一年,西元1568年),為光秀兩屬關係的開端(足利幕府與織田家)。
明智光秀畫像
很快的,光秀就有了卓著的戰績,在信長控制京都一帶的初期,反信長的領主們如三好三人眾等發動本圀寺之變(六條之戰),趁信長主力回歸美濃之際,對在本圀寺中的足利義昭發動突襲,在光秀等人的奮戰下擊退敵軍,此時以「明智十兵衛」之名存於紀載中。
但在元龜二年,光秀離開幕府,純以織田家臣的身分活動,受信長派遣封近江志賀郡,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第一個獲得土地支配權的織田家臣。在討滅淺井氏、朝倉氏的戰事中持續產生貢獻。平定近江、越前後,光秀受命征服扼守交通要道的丹波、丹後二國,初期苦戰失利,信長並未責罰(因光秀基本上孤軍奮戰,無助將,不同於其他軍團),後來轉敗為勝,利用斷糧的方式攻克堅城,平定丹波、丹後。也導致在本願寺降伏後,信長流放佐久間父子曾提到光秀的卓著戰功,嚴厲批評佐久間父子合七國之力,無法平定本願寺,在信長眼中實屬「高薪無能」的表現。
流放佐久間父子後,七國的支配權分配給其餘諸將,光秀並沒有從這次的軍團分配中獲得新領地,反而因先前原田直政(塙直政)在本願寺戰爭的戰死(1576年),獲得大和國的指揮權,明智──筒井的關係開始正式上線。有別於其餘軍團具有戰略標的,光秀軍團(畿內軍團)以四處助戰為首要任務。也導致了其餘軍團忙於征戰之際,近畿地區僅剩光秀軍團。
回到天正六年,四國的長宗我部元親統一土佐之際,透過家臣聯繫光秀表達臣服,並且請求賜名,利用這次的外交工作,元親得以走向一統四國的道路、光秀則開始著手處理四國事務,但隨著長宗我部有一統四國的威勢下,在天正九年處於劣勢的三好康長等透由羽柴秀吉向信長尋求援助,信長衡量局勢後轉換政策,逐漸轉向征討元親,由希冀立功的信孝指揮四國征伐。光秀也從中介者轉為無關聯的人士。
天正十年六月發動本能寺之變,根據當時的武士回憶錄,武士們以為光秀奉信長之命攻擊在京都德川家康,首先不論是否為真,但可從側面肯定明智軍的情報保密性極高,信長、嫡長子信忠身死京都。遠在中國地區的秀吉結束與毛利的戰爭狀態,聯合近畿一帶的勢力;反觀光秀在事變後幾乎無人支持,僅有少數失勢武將投向光秀一側,意圖再興家業,雙方在山崎一帶爆發戰爭,明智方戰敗,光秀死於落武士狩之中。
那麼,本能寺之變的真相、原因為何?
一、野心說
大正、昭和時代的主流──處心積慮的謀叛(德富蘇峰)
二十世紀中葉──前途無望、與勁敵競爭落敗、信長無情(高柳光壽)
而前者僅歸納軍紀物,後者的論點較符合史學方法的規範。
過去有人提出火燒比叡山、母親死於八上城等均缺乏史料根據,整體而言,怨恨說並無旁證。另外,人類的行為並非出於單一因素,因此退而求其次,野心說與怨恨說僅能成為謀叛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陰謀論
最早是由非主流史家與小說家提出,根據統計總共有十七種,其中含朝廷、在事變後獲利最大的羽柴秀吉、德川家康等。朝廷怨恨信長的原因是干涉朝廷內政、迫使正親町天皇退位,分析後者可發現,天皇當時是正面回應,因有疾病在身,希冀恢復天皇生前退位,而退位儀式等需要大筆資金(先前後土御門天皇因為財政困難無法讓位),因為大筆資金以及信長征戰頻仍,信長無暇顧及此事。
從另一個事件亦可說明朝廷並非主謀。本能寺之變時,公卿等狼狽不堪的姿態離開現場,假若光秀與朝廷有所勾結,為何公卿不在事變前先行離去呢?
所以,真相為何?
從事變的時間點往前推可發現,四國政策問題應該是關鍵事件,光秀成為織田政權、長宗我部氏之間的橋樑,在光秀與公卿一條內基的努力下,默認元親四國自由支配的行動、而元親受命輔佐內基近親一條內政(一條兼定幼子)成為大津御所,但在天正九年,元親藉由家臣謀叛一事,驅逐大津御所;另外則是元親在四國的坐大已無助於織田的戰略(織田軍兵鋒已至備前一帶),因此改弦更張,光秀因此陷入苦惱,只得請求元親接受條件,退出阿波,雖然元親同意,但信件無法傳遞到光秀手中。
一條家世系表
另外,即使光秀由仲介人轉為軍團指揮亦無不可,但信長將光秀排除於四國政策之外,根據當時的景況,信長命光秀作為支援軍團,並無法獲得實質利益(秀吉主持);其次,胞妹之死也使光秀與信長之間再無溝通橋梁;最後,自己的年齡已屆大限,早在天正四年已患重病,光秀擔心因老邁而無法再立軍功,恐步入佐久間父子等人的後塵。況且長子年幼、本身幾乎沒有跟織田家族有親戚關係,因此面對家族與自己的未來,勢必要做出改變。
個人見解與心得
本能寺之變,相信是日本戰國史同好們必定耳聞的事件。過去筆者因閱讀書籍甚少,也缺乏史學方法的洗禮,對於這場事變的分析基近於零,語言的隔閡也是一大障礙,幸好《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的出版得以回答這個疑問,作者胡煒權老師以多年治史的經驗,首先完整陳述明智光秀本人的出身、經歷,並且描述本能寺之變的過程。除了陳述進程外,亦羅列各式史料,予以剖析,火燒比叡山即為一例,藉由精煉的文筆讓讀者深入認識這位具有負面評價的武將。在第二部分析本能寺之變爆發的原因更能看出作者的功力,羅列各種主流說法,在透由史料分析解釋這些說法的缺漏,帶領讀者一步步解開這個歷史謎團,順利解開筆者多年來探討日本戰國無解之謎。
在上述摘要當中,仍有不少缺漏之處,主因是期盼同好能親自閱覽本書,而並非透過本篇書評去替《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一書下結論,透過閱讀與思考,才能逐漸內化成知識。
最後,筆者以一句話做結論「閱讀資料不難、陳述資料不難,最難的是分析史料的參考價值並解讀、運用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