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的崩解與將軍遇難
足利義輝(1536-1555年),幼名菊童丸
其父足利義晴的威勢早已無法服眾,再與重臣細川氏對陣的過程中節節敗退,甚至逃亡至近江國(今滋賀縣),在流亡中元服(成年禮),取名為義藤,並接任將軍。
(圖片來源:史圖館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060085)
日後與細川晴元和解,回歸京都,晴元認可義藤接任將軍。但細川氏內部發生政爭,晴元的家臣三好長慶背叛投靠至敵對方(細川氏綱),再度流亡,過程中義晴病逝,義藤與三好長慶和解,條件是任命氏綱為管領(幕府中央最高行政官)。
義藤成為三好長慶的魁儡,而在晴元的支持下再度與三好氏作戰,戰敗後又再度逃亡,在過程中改名為義輝。
(圖片來源:史圖館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060085)
日後又在六角氏的支援與調停下與三好氏和解,遷回京都重新執政,三好氏繼續把持幕政。期間試圖奪回實質統治權,並且介入各諸侯的紛爭、賜與部分諸侯名字、任命部分諸侯官位(雖然沒有實質意義),但是略有提升將軍的威權。
也讓部分大名選擇上洛(到京都)支持將軍,尤其是上杉輝虎(日後的上杉謙信)與織田信長,都給予金援或是給予政敵三好氏一些威嚇作用。在武田信玄與上杉輝虎戰事白熱化(川中島之戰)之際調停雙方。
松永久秀
西元1564年,三好長慶病逝,義輝試圖利用這段動盪期奪回統治權,但事與願違,三好氏重臣三好三人眾(三好長逸、三好政康及岩成友通)與松永久秀率部隊利用足利幕府的支持者-六角氏衰退之際,襲擊二條城(二條御所)。(傳統資料是這樣的,但是有另一說法松永久秀沒有正式參加襲擊義輝,是他兒子久通,久秀甚至還具文保護了足利義昭。)
足利義輝早年曾接受上泉信綱、塚原卜傳的指導,戰鬥能力相當出色,使雙方陷入相持階段,以一人之力對抗數百人,最後寡不敵眾身亡。可以說這應該是當代最大的新聞,畢竟在此之前沒人敢以如此公開的方式殺害將軍,頂多是刺殺或是暗殺手段除去。
示意圖:足利義輝的結局
可以說這場襲擊是下克上的高峰,中央政局發生如此之劇變,與此同時地方政局也有很大的變化。
地方政局的變化-下克上的延續與新秀崛起
日本戰國律令國圖
上杉謙信
越後國(今新潟縣)的長尾為景襲擊越後守護(為各律令國的軍事指揮官、行政官),透過這種下克上的手段奪取實權,在1536年將家督(領導)交給長尾晴景。
在1542年由於晴景身體虛弱以及內政不彰的情況下,其弟虎千代起兵謀叛,最終同樣利用下克上的手段奪得家督之位,並改名為景虎(另一說是和平轉移,沒有兵變或是流血事件)。
武田信玄(武田晴信)
甲斐國(今山梨縣),在1541年時,武田晴信連同重臣板垣信方等利用其父武田信虎出訪駿河國(今靜岡縣的中、東北部一帶),與今川義元共謀(詳細內容請見友站 戰國史專欄X戦国史コラムhttp://sengokujapan.blogspot.com/2017/11/ggx.html),阻斷信虎的歸途。信虎形同人質,在今川領內居住,使得終其義元一代,信玄始終不打今川領的主意,此為後話。
這場政變同樣是下克上的代表作。
織田信長
在尾張國(愛知縣的西部)織田信秀利用尾張守護斯波氏衰退時,首先奪得主君-清洲織田氏的實權後,與鄰近勢力(松平、今川、齋藤氏)爭鬥,初期頗有進展,但整體而言敗多勝少,陷入困境,後與齋藤氏聯姻(歸蝶/濃姬與信秀之子信長)。
信秀病逝後由信長接任家督之位(西元1548年),於內家臣不服與繼承權之爭(信長與信行,兄弟關係);於外有今川氏的進逼、暗通信長的下屬與地方領主。在道三的支持下,信長試圖透過一連串的征戰逐漸使家督位子穩固,但齋藤氏日後爆發政爭,齋藤義龍殺害父親齋藤道三(長良川之戰,西元1556年),改姓為一色氏(為名門,改姓能增強在地認同與正統性),使得信長陷入危機(從同盟到敵對)。
上洛與外患入侵的危機
在1559年,大致完成尾張統一後的信長率部分家臣上洛與義輝見面。
隔年鄰近勢力今川義元(請參考上圖)西征,根據推測應該是穩固尾張新降伏的豪族,即使軍容壯盛(與鄰近勢力武田與北條聯姻結盟,無後顧之憂),在過長的戰線應該無法直接上洛。
即使順利吃下尾張也很難不提防北方的齋藤氏(一色氏)。
面對如此大敵,織田家內部意見雜亂,有的認為守城禦敵,有的認為開城投降。
在情報網的流通下,信長利用今川軍休息之際大破今川本陣(戰場上總大將大本營的所在位置),主將今川義元授首。
史稱桶狹間之戰,此戰今川家流失大量家臣與威望,此前暫時臣服的領主紛紛自立,使得今川氏衰弱,繼任者氏真難以止血。
因而織田氏與德川氏(松平元康改名為德川家康)同盟(清洲同盟),使東邊局勢穩固,可以專心北上取得齋藤氏的地盤(美濃國,今岐阜縣的南部)。